讀懂中華營造美學
聚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并以技術激活傳統,以形式和語言創新打破時空和認知隔閡,拓展美育空間,為學校美育浸潤行動提供助力。
<詳情>
2025-10-20
人機互動中強化人的創作主體性
正因如此,我們應該意識到,在與人工智能協作中,人類核心主體性地位不能動搖。只有善用技術以實現人類的創意目的,避免被其支配或同化,方能在算法時代守護人類的主體性智慧、批判性思維和情感深度。正如有作家所言,人工智能可以用,但不能讓它反過來用你,不能被它控制。在文學創作中,人工智能只是“助手”,而不是“主人”。
<詳情>
2025-10-16
正視文學經典化中的媒介力量
新媒體時代并未消解經典的價值追問,而是重構了其生成與存續的底層邏輯:經典不再僅僅是穿越時間長河的“不朽豐碑”,更是活躍于當代媒介實踐,不斷被激活、被重寫、被共享的“活的傳統”。
<詳情>
2025-09-29
讓文藝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催化劑”
文藝賦能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是一個長期性、系統性的時代課題,也是推動人文與經濟交融互動、融合發展的現實命題。
<詳情>
2025-09-24
銘記歷史 守護正義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文藝晚會《正義必勝》觀后
可以說,《正義必勝》以藝術之名強化歷史記憶,以創作之美凝聚民族精神,更以國際視野傳遞人類共同追求的和平心聲,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闊征程注入強大的精神力量,也讓“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的信念愈發深入人心。
<詳情>
2025-09-10
傳承弘揚偉大抗戰精神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讓我們以展覽舉辦為契機,團結奮進、拼搏奉獻,傳承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詳情>
2025-09-03
塑魂銘史,祈望和平 ——吳為山的抗戰主題雕塑創作40年
中國人民曾經經受的苦難是世界人民曾經經受的苦難,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勝利,而其中最深刻的情感基礎是人類對和平的共同渴望。正是懷著這樣的信念,2007年吳為山在創作完成《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主題雕塑》后曾深情地寫下詩句并鑄刻于其上:“我祈求,我期盼,古老民族的覺醒!精神的崛起!”
<詳情>
2025-09-01
抗戰文藝:連接歷史與當下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文藝是喚醒民族意志的號角、凝聚人心的紐帶、記錄歷史的媒介,廣大文藝工作者用文藝作品激勵中華民族兒女為勝利而戰、為和平而戰。抗戰勝利后,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抗戰題材文藝作品更成為振奮民族精神的重要媒介,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上持續發揮著凝聚民心、振奮精神的積極作用。
<詳情>
2025-09-01
中國文聯“人文經濟學:文藝賦能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專題座談會在京召開
會議強調,要以全國性文藝大獎為牽引,以體系性賦能實現文聯工作高質量發展。中國文聯各全國性文藝獎項與地方的雙向賦能,將秉持“為誰賦能、誰能賦能”原則,建立一套完整的量化評估考核機制,探索市場化運營模式,深入研究地方所需、文聯所能、兩者所融,采取精準務實舉措,主動賦能、夯實基礎,系統植入藝術因素助力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推動人文與經濟融合共生,共同織就文藝與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雙面繡”。
<詳情>
2025-08-27
展廳時代:書法如何在“盛裝”與“閱讀”之間取得平衡
未來書法的展廳之路,需要策展方真正捍衛學術獨立以抵御權力與資本的僭越,需要裝置設計超越形式而服務于意義的深度傳達,需要創作者堅守“藝文兼備”的內核,也需要技術應用致力于服務閱讀的連貫性與沉思性。唯有通過多維度的協同努力,才能引領展廳時代的書法邁向一個既豐富多元又不失深度的嶄新未來。
<詳情>
2025-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