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中華營造美學

掃碼二維碼,可觀看視頻《營造之美》
大到城市規劃,小到建筑設計,中華營造博大精深,體現著中國人獨特的哲學思想、審美情趣和生活智慧,在人類文明長河中熠熠生輝。為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近日人民日報社推出“人民美育·同上一堂美育課”美術融媒項目,第一期《營造之美》創新采用演播廳深度對話與沉浸式小劇場融合的形式,在“可觸摸、可參與、可感知”的課程建構中帶領孩子們走進這場跨越千年的營造美學盛宴,為數字時代的美育實踐打開新思路、提供新方法。
營造技藝是中華營造智慧的重要體現,在中國傳統建筑中主要體現為結構設計與材料工藝的深度融合。不同于西方的石構建筑,中國古建筑通過以木構架為靈魂的“梁柱體系”,憑借榫卯結構和斗拱系統便能屹立千年。無論是山西應縣木塔的抗震奇跡,還是故宮太和殿的層疊斗拱,都展現了古人“以柔克剛”的營造智慧。為讓孩子們讀懂這一智慧,《營造之美》緊扣少年兒童認知特點,從兒童視角出發,通過問答、深入淺出的講解、互動式教學等,結合AI建模、3D動畫等技術,打破時空界限,在視聽結合、動手實踐中激發孩子們的探索欲。
斗拱是中國古建筑特有的結構構件,位于立柱頂、額枋和檐檁間或構架間,體現了建筑美學與建筑力學的交融。故宮太和殿、應縣木塔等建筑上使用了多種斗拱,這些斗拱以“層疊相壘、穿插咬合”的方式,將屋面荷載通過復雜的力學傳導,逐層分散到立柱和地基,保證了建筑的安全穩固性。斗拱通過榫卯連接。榫卯結構是古建筑抗震的關鍵,它通過凸凹部分的拼插嵌接,將不同木構件連接起來。木構件咬合處的間隙使其具備了一定的柔性調節功能。當地震來襲時,榫卯通過微小的位移來消解能量,使整個建筑的地震荷載大為降低,巍然屹立。
色彩是建筑鮮活的語言。朱墻金瓦的皇家氣派、粉墻黛瓦的文人雅趣……色彩在建筑中流淌千年,成為禮制與美學的雙重表達。今年是故宮博物院成立百年,參觀人群絡繹不絕,游人不僅驚嘆于其嚴謹的形制、精湛的技藝,還驚嘆于其輝煌的外觀、絢麗的色彩。隨著小朋友們一個個關于故宮色彩問題的提出,紅、黃、綠等承載的豐厚內涵在《營造之美》中得到深刻詮釋:紅色在傳統文化中代表吉祥、繁榮和力量,故宮紅墻早已成為標志性色彩,體現著皇家的威嚴;黃色被視為皇家專屬顏色,故宮黃瓦流光,象征著皇家的尊貴。紅墻黃瓦的搭配,還契合五行中“火生土”的含義,寓意皇權的穩固和國家的繁榮。故宮建筑的檐角等部位,常使用綠色,不僅為建筑增添了一份靈動,也象征生機與活力。皇子居所同樣使用綠色,寓意“草木萌發,生機勃勃”。
中國古建筑上的裝飾更是豐富多彩,它們不是簡單的點綴,而是將倫理教化、自然崇拜、時代審美等融入日常生活的藝術表達。
以屋脊獸為例,它是中國古建筑一大特色,也是孩子們最感興趣的話題。它們有怎樣的講究,有哪些文化寓意?《營造之美》結合實物道具、現實應用場景等,在與孩子們的游戲互動中將答案娓娓道來,加深他們的理解。中國傳統建筑上的屋脊獸既起到裝飾作用,又具有固定脊瓦、防止漏雨、避雷等功能,更有著深刻的寓意和等級象征。比如龍是皇家的象征,鳳代表著吉祥美好,獅子則象征著威嚴和力量。不同等級的建筑,屋脊獸的數量也不同。仙人是在古建筑檐角最前端的構件,無論建筑形式、用瓦規格、走獸數量如何不同,仙人的位置始終不變,代表著仙人指路、逢兇化吉。仙人后面的統稱為走獸,也叫吉獸。北京恭王府的屋脊獸是1個仙人加7個吉獸,作為最高等級建筑的故宮太和殿則是1個仙人加10個吉獸,寓意十全十美、萬事皆順。吉獸的位置也有講究,民間有一句順口溜道出了它們的順序:“一龍二鳳三獅子,海馬天馬六狎魚,狻猊獬豸九斗牛,最后行什像個猴。”這些琉璃小獸不只是趴在屋頂的裝飾品,還是撐起中國傳統建筑的精神鉚釘,蘊藏著中國人最恢宏的生存智慧——以敬畏之心,馴萬物之力。
除了屋脊獸,古建筑的裝飾還有彩繪、瓦件等。各種不同類型的彩繪,兼具裝飾、保護木材雙重作用,也蘊含著美好寓意。《營造之美》通過具體的建筑裝飾細節展現,詳細闡釋了“藻井”和“天花”的作用。中國古建筑大都是木結構,古人在建筑正上方建一口“藻井”有避火之意。“天花”是圍繞在藻井周圍的裝飾圖案,多繪有蓮、菱、荷等水生植物圖樣,也蘊含著避火意涵。從色彩哲學到裝飾符號,從結構方式到空間詩學,中國古建筑成為中華文明“技進于道”的生動詮釋。
今年是中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40年。40年來,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60項,位列世界第二。特別是去年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令我振奮——從鐘鼓樓到永定門的建筑群,傳統與現代并存,它們承載著中華營造智慧。文化遺產是全世界共同擁有的文化財富。如何激活這種文化財富?“人民美育·同上一堂美育課”提供了新范式:聚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并以技術激活傳統,以形式和語言創新打破時空和認知隔閡,拓展美育空間,為學校美育浸潤行動提供助力。
來源:人民日報

青公網安備630104020006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