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薩(斯)爾史詩口傳非遺保護與傳承創新工作坊”(第二期)在玉樹開幕
日前,“格薩(斯)爾”史詩口傳非遺保護與傳承創新工作坊(第二期)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圓滿落幕。本次工作坊由青海省玉樹州文聯、青海民族大學藏學院、南開大學文學院、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開大學)研究基地聯合主辦,是南開—利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聯合項目的核心組成部分。

據介紹,工作坊以“非遺保護與傳承創新”為核心,匯聚國內外學者、非遺傳承人及相關領域工作者,圍繞三大關鍵方向展開深度探索:一是聚焦非遺保護、民族文化研究、語言生態領域的先進理論,夯實史詩保護的學術基礎;二是聚焦史詩口傳技藝的搶救性保護,守護瀕危的活態傳承載體;三是探索數字化、學術化的傳承創新路徑,破解口傳非遺保護與研究的痛點。

在為期一周的交流中,30名學員與專家深度互動,系統學習多領域前沿內容:在理論層面,深入研討“傳統、人群/社區、體裁、文本、語境和表演”“從傳統到遺產再到可持續性”“文化可持續性的‘運作’”等核心議題,構建對史詩文化的整體認知;在實踐層面,接受“田野調查數字記錄技術與規范”“田野工作的倫理”等實用培訓,掌握圖片和音視頻記錄、TaSHI數據庫應用等技能,提升非遺保護的實操能力;在創新層面,探索借助數字化技術實現非遺資源標準化采集管理,甚至引入AI大模型等技術手段,為史詩活態傳承尋找現代路徑。

工作坊充分整合優質資源,形成多學科交叉的立體化培養體系。一方面,依托南開大學漢藏語學科八十余年的學術積淀,確保研究的深度與本土適配性。另一方面,引入英國利茲大學在瀕危語言及口傳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國際經驗,拓寬學術視野,實現“國際化視野與中國特色相結合”——既以國際前沿理論與中國非遺保護實踐形成對話,又立足中華民族共同體,為構建具有中國氣派的史詩研究話語體系探索方向。

從文化傳承角度來看,工作坊為“格薩(斯)爾”史詩注入了新活力。通過匯聚多民族學員與專家,強化了史詩作為“民族精神紐帶”的作用,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通過數字化、學術化創新路徑的探索,讓這部“說不完的史詩”獲得跨越語言、地域的傳播可能,為其成為中華文明與世界對話的橋梁奠定基礎。從學科建設角度來看,工作坊搭建的學術平臺將持續發揮資源整合優勢,整合高校、研究機構、非遺傳承群體等多方力量,助力構建“格薩爾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推動史詩研究走向系統化、專業化。從國際交流角度來看,作為南開—利茲校級合作的重要成果,工作坊為中國非遺保護實踐與國際經驗互鑒提供了優質載體,讓“格薩(斯)爾”這一中國文化瑰寶在國際視野下綻放更耀眼的光芒。

未來,南開大學將通過聯合科研、人才培養、學術交流等多種形式,為中國非遺保護事業貢獻更多力量。

來源:玉樹文聯、光明網

青公網安備630104020006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