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娃,馬全一直和大山、流水、莊稼有著很深的感情,當然也就和青海的民歌“花兒”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少年成名,天生有一副好嗓子。馬全13歲就開始學習演唱“花兒”,對于上百種“花兒”曲令、“花兒”詞,他背得比課文還熟,很快他便在“花兒”藝術領域嶄露頭角,在故鄉小有名氣。18歲時,馬全又師從“花兒”第二代傳人馬俊。跟著馬俊學習后,馬全對“花兒”有了更系統、更專業的認識和提高。在馬俊的言傳聲教和自身的刻苦學習下,馬全練就了渾厚圓潤的嗓音,吐字真切而清晰,行腔運氣舒展自如,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歡。
近年來,馬全在國內大賽上頻頻獲獎,青海“花兒”一次又一次“漫”入了全國人民的耳朵里。成名后的馬全并沒有固步自封,他積極參加文藝志愿服務活動,不斷迎接新的挑戰,如今他已是青海省文藝志愿者協會副主席。他在中央電視臺的舞臺上用實際行動宣傳青海“花兒”,努力改變人們的觀念。他認為,作為西北地區最珍貴的民間曲藝形式之一的青海“花兒”正面臨著兩個囧境。其一是青海花兒長期以來被人們誤解為“俚俗巷語,不登大雅之堂”,所以不被許多人認可;其二是老一輩的“花兒”傳唱者土音濃重、咬字不清,全國聽眾很難聽懂,導致青海“花兒”走不出去。面對這種境況,馬全在外地登臺演唱時會先將所唱內容用普通話復述給聽眾,等聽眾明白后他才開始演唱。他談到,青海“花兒”的很多唱詞土語有必要“去粗取精”,只有這樣“花兒”藝術才能有更長遠的未來,才能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和接受。
如今,馬全還是一位網紅,他的直播在快手平臺的粉絲量就達萬人,每場直播平均觀看人數有8000人左右。網絡直播有如此大的能量讓馬全欣喜,幾十萬的點擊量不僅讓馬全看到了“花兒”的魅力,也讓馬全對青海“花兒”的傳承與推廣更有信心。
馬全,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青海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藝志愿者協會會員,青海省文藝志愿者協會副主席,全國新興音樂產業工作委員會委員,第十一屆青海省青聯委員,第八屆西寧市青聯委員,西寧市青年企業家協會理事,青海潤葉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青海省金唱家網絡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